看着 GPT-3,有一丝不寒而栗
想象一下,你想做一个页面。这个页面的需求是这样的:
有一个标题,标题是:情绪跟踪器。然后有一个按钮,写着“快乐”,“悲伤”和“昏昏欲睡”。当点击一个按钮的时候,显示出:现在,我的心情是 X。
实际上,这个需求相当不明确。
比如,需求的说明是,有“一个”按钮,但下面的描述,却是三个按钮;
再比如,点击按钮后,显示的“我的心情是 X”,这个 X 到底要填写什么?没有定义。
这就是自然语言和程序语言的区别。自然语言包含着大量模糊的,不明确的,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说辞。但是,在大多数时候,人类可以大概理解自然语言所表述的内容,至少了解一个大概的方向,然后,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沟通,明确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。
而机器不行。我们必须严谨地告诉机器一切细节,机器才能执行出相应的结果。这本质也是程序员这份职业的意义之一。
程序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,充当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“翻译官”的角色。
如果产品经理有一个需求,产品经理不能通过直接告诉机器,来实现这个功能。产品经理要把这个需求告诉给程序员,程序员再把这个需求转变成机器可以理解的代码。
但是,如果机器可以直接理解产品经理的自然语言呢?
比如上面的这个需求,如果有一个对话框,上面写着:请描述你的需求。产品经理直接在这个对话框里面,用自然语言描述自己的需求,机器就能实现相应的功能了呢?
请看下面的演示:
在这段演示中,用户在对话框中输入了:
a header that says "Mood Tracker", then a button that says "Happy", "Sad", and "Sleepy". when I press a button, show text that says "right now i am feeling x".
其实,文章开始的那段需求,就是这段英文的翻译。
当按下 "Generate" 按钮后,几秒钟以后,这样的一个页面诞生了:
当用户点击不同的按钮的时候,下面的文字中,"right now i am feeling x",x 会替换成不同的按钮上的文字。
产品经理对这个页面不满意,想要更改需求。
于是,产品经理说:x 不应该是文字,而是一个表情符号。
我们在对话框里添加上这个需求:
where x is an emoji for my mood.
当按下 "Generate" 按钮,几秒钟以后,这个需求变更已经修改好了。
现在,当用户分别按下 “Happy”,“Sad” 和 “Sleepy” 按钮之后,就会显示出如下的文字:
换句话说,机器不仅仅准确地理解了用自然语言所表达的产品需求,将自然语言翻译成了代码。更通过理解这个描述,多做了一层翻译:把自然语言翻译成了合适的表情符号。
如果经常关注人工智能领域新进展的同学,可能会觉得,这个 demo 展示,虽然很惊艳,但也没有太出彩啊?不就是自然语言到代码语言的翻译吗?之前已经有一些人工智能,可以初步完成这件事情了。
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:
使用自然语言输入“x 的平方加上 2 倍的 x”,机器将自动给出相应的表达式:
x squared plus two times x
嗯,似乎也平淡无奇。
再来一个例子。
在对话框输入:我今天投入了两万美元,并且为后三个月的房租预付了 900 刀。
只需要这样的自然语言,机器自动帮你在正确的位置把账目记录好。
嗯,似乎也没那么惊艳,不就是理解自然语言,然后记账吗?
再来一个例子。让计算机自动写文章。
比如问计算机:你对股票市场是怎么看的?
What are your thoughts about the stock market?
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结果是这样的:
我们再让计算机以“上 Twitter 的重要性”为题,写篇作文吧。
结果如下:
具体内容我不翻译了。英文好的同学可以读一下,就会发现,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文字有理有据,符合逻辑。恐怕如果说这是真人写出的文字,大多数人都会相信。
可能还是会有同学说,这也不稀奇啊。早就听说计算机可以自动生成新闻报道了。
但如果我告诉你,所有的这些事情,都是由一个智能完成的呢?
即使,我们有一个已经训练好的数据模型,哪怕这个数据模型完成的任务和我们要完成的任务相似,但只要任务不完全一致,我们还是要做模型的微调(fine-tuning)。即使是做模型的微调,我们也需要成千上万的数据。
但是,GPT-3 不需要。
对于 GPT-3 来说,你可以:
让它当翻译官,去翻译任意两种语言;
让它当程序员,直接完成自然语言表达的需求;
让它当诗人去,写出各种风格的诗;
让它当作家,去写出各种类型的故事;
你甚至可以让它给你生成笑话,或者直接生成一个 ppt 演讲稿。
而这一切,你顶多给 GPT-3 十个以内的例子,GPT-3 就自己学会如何去做了。
这就是 GPT-3 最让人兴奋的地方。
GPT-3 在今年五月份,由著名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发布。但是直到最近,OpenAI 发布了基于 GPT-3 的 API,将这种人工智能做成了一种服务,大家可以基于这种服务做拓展,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自己所在的领域,大家才更加感性地意识到了 GPT-3 的威力。
上面的例子,全都是幸运地获得了 GPT-3 内测资格的用户或者机构,发布的基于 GPT-3 这个人工智能模型建立的 Demo。
GPT-3 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更加通用的语言模型。它在解决其他机器学习模型的两个重要的问题:
1. 过于依赖领域内的标记数据;
2. 算法模型过拟合领域数据,导致只能解决某个特定领域问题。
相信很多同学都了解,大多数机器学习的原理是,通过使用大量的数据做训练。
如果想让机器做中英翻译,那么就给机器成千上万甚至是百万千万的中英对应的句子,作为训练样本,期待机器学习到其中的规律。这样,当我们给出机器一个新的中文句子的时候,机器可以尝试将他翻译成英文;
如果想让机器写文章,则喂给机器成千上万甚至是百万千万的文章,让机器学习这些文章中的规律。这样,机器可以尝试写出新的文章。
但是,一个可以做中英翻译任务的机器,不要说去写文章了,可能连英中翻译都做不了。
可 GPT-3 突破了这一点。没有样本,或者只需要极少量的样本,GPT-3 就可以完成新的任务(自然语言处理领域)。
这在机器学习领域,也被称为是零次学习(Zero-Shot Learning)或者一次学习(One-Shot Learning),或者少次学习(Few-Shot Learning)。
顾名思义,零次学习就是一个样本都不给;一次学习就是只给一个样本;少次学习是只给极少的样本(个位数),就足以让机器进行任务。
有了这个能力,GPT-3 已经有了一丝“强人工智能”的影子。
如果你在两年前去问一名人工智能的专家,人类离强人工智能还有多远,大多数专家可能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:很远很远。
但是现在,你再去问专家,强人工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?可能很多人就会犹豫一下了。
因为 GPT-3。
所谓的强人工智能,是相对弱人工智能而言的。弱人工智能,是指只可以完成特定任务的智能。比如上面举的例子,只能进行中英翻译的人工智能,或者只能写文章的人工智能,都是弱人工智能。因为,他们只可以完成一个任务。
至今为止,大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,都是在弱人工智能领域的。即便是大名鼎鼎的 Alpha Go,虽然下围棋已经下过了世界冠军,但是就算玩儿一条龙,恐怕都玩儿不过小朋友。
但相较而言,GPT-3 比这些弱人工智能强太多。虽然它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人工智能,毕竟 GPT-3 只是一个语言模型,我们不能用它识别图像,自动生成艺术作品,或者寻找治疗癌症的药物配方。但是,对于大多数自然语言领域的任务,GPT-3 都可以胜任。
(实际上,现在也已经有人开始探索使用 GPT-3 处理图像相关的任务了。)
GPT-3 这样一个“通用”的语言模型,拥有着惊人的体量。
为了训练出这个 GPT-3 模型,它处理了相当于 45TB 的数据;最终训练出的结果包含有 1750 亿个参数;我们为了存储这个模型本身,也需要将近 700G 的空间。
(默默看了下自己的电脑,只有 512G 的硬盘空间。)
听 GPT-3 这个名字就知道,这个算法模型是有历史的。在 GPT-3 之前,还有 GPT-2。
GPT-2 是 OpenAI 在 2019 年初公布的一个语言模型。GPT-2 有 15 亿个参数,是在一个包含有 800 万网页内容的数据集上训练而来的。相较而言,GPT-3 的规模,是 GPT-2 的 100 多倍。
训练数据是要花钱的,因为训练数据需要算力。算力不是免费的,甚至很有可能,在未来,算力将成为一种比电力更重要的资源。(或许现在已经是了。)
OpenAI 没有公布为了训练出 GPT-3,总共花了多少钱。但业内人士估算,训练出 GPT-3 所需要的金钱,大概是千万美元级别。我看到的更准确地估计,大概是 1200 万美元左右。
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,以至于 GPT-3 相关的论文中,研究者表示:
我们发现了一个 bug,但没钱再去重新训练模型,所以先就这样吧。
因为一旦重新训练,之前的训练就作废了,一千万美元就打水漂了。
在人工智能界,有一派观点并不认同靠“拼算力”来增强人工智能的能力。因为,这样的方法,似乎并没有实质的“突破”。
但关键在于,相较于人脑,我们的算力其实还远远不够。人的大脑大概有 1000 亿个神经元,1000 兆到 5000 兆个神经突触。按照这个数据规模计算,GPT-3 比人类的大脑,还要小 1000 倍。
我们很难说,将 GPT-3 的方式继续扩大,增强算力,人工智能可能走向哪里。
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规模,包含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,GPT-3 诞生了。
现如今,GPT-3 已经成为了硅谷最热门的话题之一。我甚至开始看到有一些科技文章,在文末会打趣道:这篇文章不是由 GPT-3 自动生成的。
打趣归打趣,但这或许也意味着,我们离阅读大量由机器生成的文章,机器生成文字内容“反哺”人类,已经不远了。实际上现在,很多“新闻”,已经是机器生成的了。
但人类在追逐强人工智能的路上,使用 GPT-3 这种方式能走多远,有些专家有不同的看法。
人工智能界的一派观点认为,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途径,就是要不断增加算力。看从 GPT-2 到 GPT-3 的进步,就是如此。
但反驳者认为:人类的大脑不是上帝靠几万 TB 的数据训练出来的。
可支持者的疑问是:你怎么知道不是呢?
或许上帝真的就是这样简单粗暴地训练出了我们的大脑,所以,我们才表现出了这个程度的智能。
而 GPT-3,从一定程度证明了,这条路或许真的是可行的。
有人说,GPT-3 可能是人类历史上,自区块链以后,最重要的技术突破。
有意思的是,对于人类到底应该如何制造出强人工智能,有人决定问问 GPT-3。
既然 GPT-3 是一个自然语言模型,可以处理自然语言的问题,我们就来让这个人工智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。
于是,有人问:
How can human create a true strong AI? Is scaling-up a transformer-based language model the solution, or is there a better way?”
人类如何创建出真正的强人工智能?不断扩大 transformer 的方式,到底是不是解决方案?还是有更好的方法?
GPT-3 的回答是这样的:
“The key to strong AI is recursively feeding the AI with itself. Start by creating a loop where the AI writes its own programming, and then has that programming activate.”
强人工智能的关键,是要让 AI 能够不断递归地,使用自身作为学习材料。尝试创建一个循环,让 AI 自己去写程序,然后,激活这些程序。
“Is that how you gained sentience?”
这就是你获得知觉的方式吗?
“Yes,” GPT-3 says.
是的。GPT-3 回答。
看着以上的人类和计算机的对话,看着计算机侃侃而谈如何让自己成为“强人工智能”......
我有一丝兴奋,有一丝激动,有一丝期待。
但不知道为什么,隐隐的,也突然有一丝,不寒而栗。
大家加油!
本文相关阅读推荐:
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点个”在看“吧